文/龙之朱(作者龙之朱,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某作家在乘坐广州至珠海的动车时,孩子安静坐着,却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此后,她在社交平台发文说明了此事,表示感觉被冒犯,明确表态反对区别对待,并呼吁公众对婴幼儿家庭要有包容度,此言论一出引来网友热议。
“熊孩子”在公共场合打闹喧哗,近来成为公共舆论的热点议题。这不难理解,更加关注所处的环境,更加在意身心的舒适度,更加明确群己的权界,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表征。孩子的表现,小事不小。
(资料图片)
一个妈妈,在自家孩子很乖的情况下却被两次提醒“管好孩子”,有些生气,并公开发文主张个人权益,这样的“较真儿”,值得肯定。心里有事,不开心,把它说出来让公众评判一下,当然有助于形成共识。只是,似乎也不必过于敏感,不必太玻璃心了。
列车乘务员提醒乘客“管好孩子”,是一种职务行为,她对每一位携带小孩的乘客,都是这样提醒的,这是一种普遍的提醒,并不具有个体针对性。一列车厢那么多人,乘务员普遍提醒一遍,不妨视为预先告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可不必上纲上线。
退一步讲,乘务员在自己服务的车厢里这样提醒,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宣示,请家长管束孩子不使其喧闹,这是公共空间的基本“规矩”,大家都要负起责任来,共同维护良好的乘车环境。
这对于公共场合而言,其实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介入和干预行为,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对已经在吵闹的“熊孩子”要管,对没有吵闹的孩子要提醒,这没啥毛病。
实际上,这一事件也透露出时下一些家长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很多人对孩子在公共场合闹腾表示不满,希望铁路部门乃至其他公共场合的管理者有所行动;而另一方面,当这些部门有行动了,一些家长则又感觉到被针对。
这中间的角色互换,耐人寻味。不要说自家的乖孩子被提醒了,家长感到不爽,就连那些肆意闹腾的孩子,一旦被干预,也往往会引起家长反感。这也使得这件事情陷入进退失据的两难境地。
有论者还认为,当下社会上有一种“厌童症”,很多措施办法制度规矩等都是针对小孩子的,“与小孩子为敌”,这样的归纳未免夸大其词。小孩子当然要释放天性、自在成长,但并不意味着没规矩、不分场合、无法无天。
恰恰相反,一个小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表现,是其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明白群己边界,如何协调好独处与群聚,如何掌控好自己的情绪行为,这些都是需要一点点去习得的。惟有明白规矩,树立规矩意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那种无视他人或公共空间的权利边界,而只主张个人权利的想法和做法,未免偏狭、片面。道理是大家的,不是一个人的道理。
当然,从管理者的层面看,如何让提醒更温和、更礼貌、更易于接受,也是一个课题。公共场合,除了规矩之外,还有情绪、意气等等,都需要考虑和照顾,这也要求乘务员在提醒大家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尊重每一个人的正当权益,尽量不让人感到突兀。
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在自己和他人之间找到平衡,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风度,更是一块块文明社会的基石。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