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9月6日,上交所披露,因鲜美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鲜美来)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上交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对于此次撤回上市申请,公司证券部人士回应称,是基于公司上市战略调整及资本市场环境因素考虑。
据悉,此次IPO上市申请已经是鲜美来第三次闯关。早在2020年,预制菜品牌“涨”声一片,鲜美来也于当年7月办理了IPO辅导备案,合作券商是中金公司。但一年后,中金公司突然宣布终止上市辅导。之后,光大证券接手鲜美来的上市辅导工作。2021年11月,鲜美来首次递交招股书,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半年后,证监会披露质询意见,鲜美来回复后再无进展。直到2023年3月,鲜美来再次更新招股书,最终以撤回上市申请而告终。
事实上,鲜美来不是近期唯一IPO主动撤单的“吃穿住”类企业。近期,老乡鸡、沃隆食品、同富股份、大洋世家、紫林醋业等多家“吃穿住”类企业也纷纷主动撤单进而IPO终止。其中,老乡鸡等企业也已多次冲击IPO未果。
鲜美来终止IPO,只不过是一个缩影。
预制菜的“招牌”不好使了?
近年来,预制菜是新消费的一个风口。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和A股首家餐饮供应链企业——千味央厨,上市后都创下了12连板的纪录。与此同时,一些上市公司也利用自身优势探索预制菜,比如安井食品、新希望等等。在预制菜热潮下,鲜美来也打着预制菜的“招牌”谋求上市。鲜美来招股书显示,“主营业务是水产品预制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以虾滑等为主的即烹类预制菜,以虾仁、生鱼片等为主的即配类预制菜和以鳕鱼小酥肉为主的即热类预制菜。因此从具体业务和产品角度而言,鲜美来属于预制菜行业。”然而,受加工程度的影响,预制菜企业抵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也不尽相同。比如,广州酒家的预制菜产品以菜肴为主,工艺更多,链条更长,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不直接。鲜美来生产虾仁或虾滑的工艺更简单,更易受上游原材料影响。鲜美来在招股书中也表示,“当前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水产品预制菜的生产、销售,主要原材料为虾类、鱼类、软体类等水产品,原材料成本(包括外购产品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在80%以上。如若原材料的价格受到自然因素、市场需求、主要养殖或捕捞基地的供货能力、动物疫情、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大幅波动,而鲜美来无法对产成品价格进行及时调整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则会对鲜美来的利润水平带来不利影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2021年,鲜美来的冰鲜虾仁等原材料涨幅超过10%,使主要产品虾滑的毛利率下降2.5个百分点。鲜美来的毛利率也低于国内同行。招股书显示,鲜美来2020-202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3.51%和20.76%,而安井食品、海欣食品、千味央厨的毛利率均在24%以上。
对此,鲜美来在招股书中表示,“与各家公司毛利率的差异,主要与产品类型的差异有关。安井食品的主要产品为鱼糜制品、肉制品和米面制品,海欣食品的主要产品为速冻鱼肉、速冻肉等制品,存在水煮、蒸制、油炸等熟制环节,加工程度更深,毛利率更高。”从预制菜产业链来看,鲜美来距离农副产品更近,距离消费端更远。
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预制菜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很多企业普遍采用大单品的方式抢占市场,例如新希望的美好食品以猪肉为主、味知香以牛肉类为主,海欣食品以速冻鱼肉为主。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选择以某类大单品作为立足点,一方面可以形成规模效应,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猪肉、牛肉、鱼肉、虾肉等各地居民普遍较为喜爱的食材,降低因菜系偏好对市场拓展的不利影响。鲜美来也采用大单品战略,其主打产品是虾滑、虾仁和生鱼片。根据招股书,虾滑、虾仁和生鱼片三大品类产品营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1.51%和 90.47%和 85.62%,其中最近两年虾滑产品收入占比过半。
然而,“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拥有肉禽、水产、汤煲和小食等4条产品线,共计有300多个SKU;速冻行业龙头安井食品有鱼糜、肉类、面米、菜肴四大业务,产品SKU超过400种。对于三大品类产品的依赖,或将让鲜美来陷入产品结构单一的风险。鲜美来在招股书中就曾表示,“对虾类产品及其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较高,若未来消费者偏好或市场供需出现重大不利变化,鲜美来未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则会对鲜美来的持续经营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并且,由于虾滑、虾仁和生鱼片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淡旺季——均是火锅烹饪食材,旺季是秋冬,如果不能做好市场判断,即时调整生产和库存规模,或将面临产品积压风险。确实,鲜美来在生产和库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招股书显示,2020年末、2021年末及2022年末,鲜美来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94亿元、3.68亿元和4.42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分别为67.54%、 64.10%和67.85%,主要为虾类、鱼类等冻品,其对储存环境的要求较高,存在因周转不及时或产品滞销而导致的大幅计提跌价风险。招股书还显示,2019-2022年,鲜美来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 2.69次/年、2.42次/年、 2.22次/年和2.12次/年,而2019-2021年行业平均存货周转率分别为3.24次/年、3.48次/年和3.87次/年。此外,由于鱼虾类单品的生产加工技术门槛并不高,很难帮助品牌形成产品壁垒,一些上游供应链企业很容易进入该赛道。比如深耕水产供应链的国联水产已经宣布进军预制菜行业,品类涵盖鱼类、南美白对虾类、小龙虾类等。未来,鲜美来或许还面临着上游企业的“降维打击”。
渠道分散的影响
在招股书中,鲜美来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建立起成体系、规模化的销售网络,下游客户包括沃尔玛、永辉、大润发等商超,京东、盒马等电商、新零售平台,湾仔码头、思念等食品加工企业,海底捞、呷哺呷哺、锅圈等连锁餐饮、食材贸易企业,以及区域性的商贸流通商。目前,鲜美来的销售模式主要分为直销模式和流通模式。直销模式主要针对海底捞、湾仔码头、思念食品、呷哺呷哺等大型食品或餐饮连锁企业;流通模式又细分为商超、贸易和经销模式,其中,经销模式为主要销售模式。
为了更好的进行销售管理,鲜美来还设置了两个销售部门,并在全国多地设立了27家分公司,建立了“前置仓”,通过缩短交货时间、降低单次最低进货量门槛(一般“一件起售”),吸引当地众多的中小贸易商户与公司合作。2020-2022年,鲜美来经销收入的占比分别为39.44%、44.99%和40.88%。值得一提的是,鲜美来并未对经销商进行分级管理,而是对各经销商采用统一的定价和销售策略。在鲜美来的经销商中,除了有法人客户外,还存在大量的非法人经销商。
这或许对鲜美来的上市有一定的影响。中金公司在终止对鲜美来的上市辅导时就曾说明,“鲜美来供应商、客户较为分散,IPO上市过程中实地走访难度大。”随后证监会的披露反馈意见也表明,分散的客户可能会导致鲜美来遭遇规范性(收入确认、食品安全)等问题。此外,鲜美来比较依赖线下渠道,一旦某线下渠道发生波动,或将影响其业绩。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鲜美来商超模式收入分别为2亿元、1.38亿元和1.9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23.70%、15.15%和 18.62%,呈先降后升走势。对此,鲜美来表示,商超模式收入波动,主要与下游商超行业的经营状况变化有关。若未来商超等下游行业景气度走弱,鲜美来未能及时适应下游行业变化,寻求与新渠道、新客户合作,将对鲜美来的销售和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东方不亮西方亮?
除了毛利率不佳、存货高企等业绩原因外,鲜美来的终止IPO或许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鲜美来证券部人士关于终止IPO的回复中,“资本市场环境因素”令人关注。2023年初,据第一财经等媒体报道称,证监会对核准制下的主板申报做出行业限制——明确“红灯行业”(食品、餐饮连锁、白酒、防疫、学科培训、殡葬、宗教事务等)不能申报,“黄灯行业”(服装、家居、家装、大众电器等)仅行业头部可以申报,但拒绝通过烧钱、猛增加盟商等模式发展壮大的项目。8月,中国证监会官网发文称:“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这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虽然全面注册制实施,但从监管部门的信号来看,企业上市并不是想上就上;其次,市场资源有限情况下,监管部门可能更希望将资源用于扶持高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受到三年疫情冲击,许多消费企业出现现金流挑战。然而,由于新消费热潮时估值过高,想要进行下一轮融资却没人愿意投了。因此,很多消费企业为了活下去,要么卖掉(比如太平洋咖啡、乐乐茶),要么加快上市融资步伐。2022年,一批消费供应链企业抓住机会上市了,比如速冻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复合调味料供应商——宝立食品,奈雪的供应商——田野股份等……但到了今年,如鲜美来这样的预制菜供应链企业也不得不撤回申请。未来,消费企业将会在哪里上市?一部分餐饮消费企业如乡村基、捞王、七欣天选择港股上市,但至今尚未收获好消息。并且,对于港股而言,虽然上市速度快,但估值可能会比较低。一位消费投资人曾表示,“我们在跟早期被投企业设计架构会提醒他们,香港市场估值往往是境内的2/3,但是境内问题是发行的不确定性。两边都需要调整好预期。”此外,港股的发行费率相对偏高,通常超过募集资金的5%,有的小型公司发行费率甚至高达30%。“如果公司体量很小的话,除去发行费用,上市可能融不到多少钱。”某知名律所合伙人李明(匿名)告诉蓝鲨消费。还有一些消费企业考虑到美国上市,但并不容易得到海外资本的认可。比如逸仙电商,目前市值刚刚突破5亿美金,较巅峰时期(160亿美金)跌去了97%。“借壳曲线上市或者考虑新的板块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质地比较好的消费企业,也可以考虑北交所。因为北交所成立时间短,更希望吸引一些优质的企业。当然,北交所也有自己的问题,投资活跃度、交易量需要看以后的发展情况。”李明透露。此外,新加坡、瑞士等海外市场也可以考虑。据彭博社统计,新加坡的消费上市公司有135家,位居所有行业之首,包括食品饮料、零售及其他,总市值高达540亿美金。而自2022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将“沪伦通机制”扩展至“中欧通机制”后,中国企业开启了一轮赴瑞士上市潮。从2022年至今,已有11家中国公司发行GDR并在瑞交所上市,募资总额35.5亿美元(约240多亿元人民币),另有40多家公司正在筹备或已着手申请。也有一些专业的消费投资机构,已充分理解现在的消费企业国内外上市的不确定,为了能熬过这个周期,已明确要求被投企业实现更大规模的营收和利润,以便通过其股东身份参与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