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北”主题密室逃脱,别把悲剧异化成狂欢|荔枝时评

来源:荔枝新闻

文/周燃

(作者周燃,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昏黄的灯光下,破旧的墙壁包围逼仄的小屋,窗户被交错的木条封住,“好好工作 努力赚钱”的红字印在斑驳的墙壁上,隔壁便是监狱、手术室……这惊悚的画面并非出现在恐怖电影的荧幕之上,而是密室逃脱现场的真实刻画。


(资料图片)

据媒体报道,随着缅北电诈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一些商家围绕“缅北”主题打造密室逃脱游戏,收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图源:深圳晚报

这些密室模拟了不少缅北诈骗区的画面,涉及赌博、抓捕、打斗等场景,游戏情节也主要围绕“缅北电诈”的线索展开。比如通过在诈骗园区中以各种方式逐利,互相对抗,最终让自己活下来;以不同的职业身份到园区当卧底,调查园区开展诈骗活动的真相;亲身体验受害者的角色,目睹犯罪集团的行为,想方设法让自己脱身等等。记者调查发现,狭小压抑的空间内各种道具十分逼真,黑暗恐怖的环境让人触目惊心,为玩家创造了沉浸式体验的可能。

“缅北”主题密室逃脱的涌现并不难理解。一方面,近一段时间,“境外高薪工作”“电信诈骗”“园区逃跑”等话题备受热议,电影《孤注一掷》进一步将其置于舆论关注的聚光灯下,为商业营销提供了契机与风口;另一方面,悬疑、恐怖、刺激一直是很多密室逃脱的主打风格,神秘又危险的缅北诈骗园区刚好具备这些元素,具备二次创作的空间。然而,对于这一现象,绝不能仅仅以商业或娱乐的视角进行评价,更应该在社会影响、价值判断层面注入理性的思考。这恰恰是“缅北”主题密室逃脱的争议焦点。

对此,有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设计这样的主题剧情,是基于反诈宣传教育的目的,发挥密室逃脱的教育意义。这并非毫无道理。激发反诈的群体免疫与社会共识,既需要“点与线”维度上的传播与警示,也离不开在更广泛的“面”的维度上营造社会氛围,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反诈意识与反诈能力水涨船高。如此说来,相关主题的密室逃脱,在理论上确实有扩大反诈教育范围、创新反诈教育形式的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商家与有关部门还需要充分考虑风险隐患,祛除灰色地带,避免引发社会“副作用”。比如有专家指出,如果场景过度恐怖压抑,有可能对玩家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使其对人失去信任,甚至过度防御。

如果置于伦理层面,则还要将社会心理对于这一现象的接受程度纳入考量范围,尤其是要照顾到受害者及其家庭的感受。一方面,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伤口变成别人的娱乐和谈资,相关活动很可能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次生灾害”;另一方面,悲剧事件的游戏化改编更应该守住边界,避免因娱乐化而消解严肃性,这既背离反诈宣传的初衷,也容易滋生对于事件本身的轻浮心态。

从新娱乐方式发展到常见的休闲项目,今天的密室逃脱正在不断摆脱“粗放式”的成长逻辑,其本身也被赋予了更高期待。可以说,密室逃脱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产业,也应当承担起一种新兴文化业态的责任与义务。这无疑需要更为谨慎的设计与更为考究的内涵。比如在“缅北”主题的反诈游戏中,不能片面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而应该将逃生技巧、反诈意识、团结精神等进行巧妙融入。真正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才能避免将悲剧异化为一场狂欢。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