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自欺欺人的“纸面就业”必须零容忍|荔枝时评

来源:荔枝新闻


(资料图片)

文/李一陵 

(作者李一陵,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找不到工作就在填表时写‘灵活就业’”“碰到调查就说在做自媒体”“如果‘就业三方协议’不盖章就拿不到学位证”……

时值2023届高校毕业生最后的冲刺期,有高校毕业生反映辅导员用各种方式催促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不仅拿毕业证相要挟,媒体调查发现,有的高校辅导员为了“方便”学生,直接代其“网签”。在网购平台上,还产生了“山寨”三方协议的“假就业”链条,商家提供付费“盖章”服务,只需花几十元到百余元,就可以帮忙实现“纸面就业”。

不管是教毕业生用“灵活就业”“做自媒体”等应对就业调查,还是代签就业协议,以“山寨”三方协议的方式造假,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企图以假乱真,对就业数据注水、造假。

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从绝对数据来看,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就业形势确实紧张。

就业难,最难的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毕业生的出路和生计,关系家庭的幸福。就业难,高校也难。高校负责人才培养,就业率是其中一个衡量指标。人才培养水平如何,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客观而言,就业率是个人能力、就业意愿、市场岗位容量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业难,高校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不管怎么难,数据注水、造假都不是问题解决之道。

纸面就业,数据是好看了,就业率考核也许过关了,但也就高校面子上过了关,其实是自欺欺人。毕业生并不会因为签了“山寨版”的三方协议而有岗位、收入。虚假的数据,还会掩盖真实的就业形势,从而误导国家就业政策的制定。再者,高校就业率造假是对高校公信力的极大伤害,引导或者胁迫毕业生就业作假,显然是高校诚信教育的失败。

就业数据造假的直接原因在于就业压力的层层传递。就业率仍然是当前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绩效考核等。就业率考核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实施过程中却容易变味。就此而言,治本之策可能还在于改革和优化对就业率的考核体系,改进考核方式,引导高校在提高更优质到位的就业服务上下功夫;同时加大核查力度,严查造假行为、加大惩治力度、提高造假成本,为造假行为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

粉饰、注水的数据好看,终究是失真的,掩盖问题的。对自欺欺人的“纸面就业”,必须零容忍。实事求是,挤掉水分,以问题为导向,才有破解的可能。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与企业、行业的人才培养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高校与社会各方形成合力,使人才培养更适应企业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帮助更多毕业生真就业、就好业。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