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资金面波动、海外利率走高、政策博弈等因素影响,债市收益率再度震荡上探。
(资料图片)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短期内资金面偏紧制约了利率下行空间,但在经济基本面承压,货币政策易松难紧的大环境中,“债牛”趋势尚未逆转。毕竟,地方化债需要宽松的流动性和偏低的利率水平予以支撑。
多因素触发债市调整
虽然近期股市整体表现不佳,可债市对此反应却有所钝化,“股债跷跷板效应”并未获得突出体现。
可以看到,8月初以来,债市长端利率先横盘震荡,后随降息探底,目前又转入震荡格局。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举例来看,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跳升3BP至2.15%;SKY_10Y上涨2BP至2.57%。截至记者发稿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上行突破了2.60%一线。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当前债市利率水平已处历史低位,叠加临近月末资金面均衡偏紧,因此债市触发调整行情并不出人意料。
来自华泰证券研究所的观点亦指出,当前资金面偏紧制约了债市利率的下行。究其原因,首先,政府债缴款扰动不可忽视。上周地方债发行缴款约4500亿元,净发行规模达2826亿元,创下今年1月以来新高;国债供给同样较多,发行缴款约2852亿元,净发行1332亿元。
其次,受债务置换工作推进和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呼声渐起等因素影响,8月各大银行融出资金明显偏少(可能有提前备付的需求),流动性相对紧缺可窥一斑。
再者,政策博弈还是当前债市最大的“心理障碍”。8月降息后,市场对后续的政策刺激力度和效果有所担忧。上周“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措施直指一线地产松绑,虽然政策实际效果还需观察,但考虑到利率水平已经处于偏低位置,因此该消息制约机构做多信心并不出人意料。
最后,当前汇率压力渐起对国内债市亦不算“友好”,一方面会制约货币宽松空间,另一方面会影响外资布局,引发外资流出。
“债牛”趋势暂难言逆转
不过,面对债市的阶段盘整,市场也不必过于担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针对后市行情,目前仍有不少持乐观态度的机构认为,三季度债券利率仍有可能出现加速下探的局面。
中金公司指出,就目前各机构的配置行为来看,总体依旧呈现出欠配的状态,因此市场无需过度担心债券供给的提升,后续出现“资产荒”局面的可能性或更大。
“再就更宏观的层面考虑,央行加码‘宽货币’的方向有望延续,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因此债券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也同样处在下行通道中。”一位机构交易员向记者表示,“若9至10月份,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预期兑现,那么债券利率也有可能加速创出新低。彼时,各机构的加久期需求料有所提升,对应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内可能向下逼近2.4%一线。”
“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稳中偏松的取向不会改变,如果未来几周资金缺口继续存在,那么降准将迎来窗口期。”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继强称。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后续应着重观察三方面宽松“触发剂”:一是跨月之后逆回购余额是否仍在高位,甚至进一步走高;二是存单会否继续提价;三是9月底“季末冲贷款+可能的地方债务置换”会带来多大规模的资金需求。
“综合考虑本轮化债给银行带来的压力,我们判断,存款利率下调可能会很快落地,且幅度不小。”张继强说,“对于债市而言,存款降息从资产比价和银行降成本两个角度都将利好债市,中期看会制约利率上行空间。”
短期内提请审慎追涨
整体来看,当前市场担忧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
其一,是各机构主流参与品种利率创出新低的同时,曲线较为平坦,叠加短期内资金利率偏高,市场普遍担心票息保护不够,后续存在流动性风险。
根据券商统计,今年债券市场主流品种收益率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行。其中,30年期国债、20年期国开债、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都创出了2006年以来的历史新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了去年低点;主要信用债利率也都在靠近去年低点。
其二,是担忧政策变化引致利率风险抬升。如同去年四季度政策变化带动市场预期和风险偏好迅速改变,触发了债券市场的剧烈调整。
“我们认为,市场对此不必过于担忧。”上述交易员称,“毕竟,政策大幅超预期需要前提——如果没有经济弱复苏以外的事件冲击,则政策很难跳出现有框架大幅调整。”
“政策会相机抉择,存在变的可能性,但政策本身也有其惯性,也有其坚持的理念。”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直言,“我们认为,后续可能有增量政策出台,但不会超预期。对于债市来说,意外事件冲击来袭后,利率本身要先下行,随后政策才会出台。因此市场存在左侧应对和交易的空间与时间。此外,对比权益市场,债市宏观胜率仍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债市短期行情或有震荡,但反转可能不大”已成为主流观点。
“我们预计,短期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会在2.5%至2.65%区间内小幅波动,调整虽是介入机会,但目前不建议追涨。”一位基金管理人向记者表示,“向后看,扰动债市的主要因素仍将集中于地产政策力度、机构行为等方面。三季度债市风险有限,四季度开始,各机构需逐步警惕‘政策累积效应+CPI回升+小库存周期+止盈’等扰动叠加发酵。”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