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占未来产业|储能产业到了变局时刻,如何才能把握商机? 焦点精选

来源:澎湃新闻

6月30日,由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澎湃科技共同主办的“家园计划×抢占未来产业”线下沙龙(第一期)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成功举办,主题为“新能源储能的商业化道路”。来自储能产业不同环节的企业家分享了储能市场近年来的发展及未来趋势,共同探讨了储能的价值、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保障、储能产品的商业化路径等热点问题,并回答了现场观众关于钠离子电池等方面的问题。


【资料图】

以下为对话实录,略有删减。

沙龙圆桌环节探讨储能产品的商业化路径。

钱木[宁德时代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先请大家花一两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自己和公司。

严晓(美克生能源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美克生是在研究锂电池老化过程中发现规律,形成一些理解,我们称之为锂电知识地貌,并且能够快速获取电池包在电芯层面的关键电池参数,开发预诊断系统,这个技术能让电池更安全,寿命更长,是美克生业务发展的核心。我自己另外还有一个职位是伏达研究院的院长,伏达研究院是美克生参与发起的围绕电化学储能数字化的一个民间非盈利科研机构。很多高能耗企业需要做降碳、零碳和数字化转型,我们为企业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希望形成最佳实践和标准。

美克生能源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严晓。

徐庭阳(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去年12月在临港成立的,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央企、大型国企及世界知名企业等提供能源解决方案,风、光、储能等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和运维,绿色低碳智慧园区综合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充换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及高低压输配电成套设备的销售和运维服务等。

绿能公司综合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成员如中国西电、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集团等综合能源领域资源及高低压输变配电成套设备制造优势,重点聚焦新能源市场领域,大力拓展新能源(综合能源)业务,提供高效能源服务。

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落户在临港的新能源公司,我们非常看重临港这个国家战略产业桥头堡的定位,包括综合能源、储能等产业,积极地与临港集团合作,拥抱高科技平台的力量,为临港片区新能源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庭阳。

张先淼(上海思格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我2007年就进入了光伏新能源行业,随着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变化,我觉得这个行业现在到了又一个变局的时间点,我们看到了一些新机会。去年5月,我们在上海成立,现有员工已达300多人,其中200多人是研发人员。公司的名字叫思格新能源,英文简称SIGEN,中文拼音是思格。S代表Safe安全,I就是Intelligent智能,G代表Green绿色,E是Efficient高效,N是New创新。我们认为这五个单词是新能源技术最重要的几个方面,也是我们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核心规划方向。我们认为未来的能源,特别是分布式能源,一定跟传统有很大区别,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发电单元,家庭也是一个能源系统,既是发电单元也是用电单元,甚至可以参与到电网交易中。电力电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这些技术需要整合起来,现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我们也希望跟同行一起,和上下游产业链一起给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王红(上海领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领钫新能源去年成立,专注于材料和电芯,相当于储能产业上游。现在主要面向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产业化在往前推进,我们正在临港建设一个比较大的中试研发基地,设立研发总部,开展钠离子电池技术研发和工程量产。

10年前,中国几乎是没有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当时的研究也很少,只有几个教授在做。2014年我们凭兴趣进行产业化,2016年才真正开始开发原型样机,开发完以后其实也没人看,因为当时锂电池都还没做好,所以大家对这个技术有疑虑,其实到现在还有一些疑虑。

钠离子电池技术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资源红线问题,虽然现在锂资源没那么缺,但实际上被南美和澳大利亚卡得比较死,所以钠离子技术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是必须要有的问题;第二是我们现在还处在技术早期,现在的钠离子电池技术相当于五六年以前的锂电池,还有很多疑问。但在技术的高速推进中,我们也找到了它的自身特点,包括经济性和性能特性跟锂电池还是有区别的,在很多应用场景仍是刚需,可以与锂电池形成互补。

上海领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红。

王莹(江苏为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监):为恒智能是一家储能全场景公司,总部在无锡。我们的业务布局包含储能的硬件设备及储能软件平台,涵盖从3KW功率的户储储能产品到3MW功率的大型储能设备,具备全功率段变流器的生产和研发能力。目前已向十几个国家出货,主要以海外的户用储能以及海外工商业储能为主。在国内已经有几百兆瓦时的大型储能电站业务,以及国内的分布式工商业储能项目。目前取得的发明专利有四十几项。

钱木:现在大家非常关注储能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为储能系统比电动车大很多,系统的能量集中度也更高,怎样能够做到本质的安全,让客户觉得安全性是有保证的?我想先问问王总,从电芯、钠电角度有哪些措施?

王红:安全是所有应用场景最关心的话题,如果安全过不了关,所有东西都是空中楼阁。安全分几个层次,一是底层技术,二是系统集成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这块从消防、设计、集中管控、报警等环节去做一些管控隔离。

但真正的安全肯定是底层技术的安全,要从电芯底层技术上做一些革新,其实有两个解决本质安全的技术: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在大力推进的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我们还是看好的,但难度太大了,三五年之内想商业化还是有难度的。虽然现在半固态电池搞得热火朝天,但半固态电池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它提高了一点点性能,但实际上带来的劣势也很大。但我们也可以通过电池技术创新来改善安全,包括现在比较热的复合集流体可以改善穿刺过程中的热失控等。

另一个无负极钠电池技术也处在一个技术验证攻关过程中,我们现在在开发无负极电池,目前它的金属性跟锂电池不一样,我们就算把整个负极全部长满金属钠,它都不一定会刺穿隔膜,这是它非常不一样的地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可以用无负极的钠离子电池,大幅度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目前还处在开发阶段,正在攻关,有难度。

此外,我们也在做一些新的体系,从机理上解决安全性。我们把易燃性的碳酸脂换成不燃性的溶剂。这个思路也有可能实用化,只是目前的研发强度还不够,还在做高强度迭代。

我们一直说创新是企业立足之本,怎样持续迭代和创新。工程技术创新是大规模制造的问题,但底层技术创新是企业真正有别于友商和立足的根本,把这一块做好,企业在行业肯定能做到头部。

宁德时代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钱木。

钱木:严总对于电池的监控管理、数字化模型等有很深的研究,从您的角度看,安全方面有没有一些思路?

严晓:我们早先应对锂电池安全的做法是通过研究老化电池出现的一些状况,比如老化电池有时候会有锂枝晶,就会尖端放电,通过捕捉尖端放电的特征就可以做出有无微短路的判断。但我觉得这要进一步提升,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在做电化学仿真,通过电化学模型求解再反解里面的老化敏感参数,进而反映老化程度。更进一步,我认为还需要以第一性原理理解最基础的导电机理,伏达在想办法引进一个团队到临港做新能源BDA(Battery Design Automation,电池设计自动化),用AI和第一性原理求解、发现和筛选电池材料,并结合电化学模型给电池厂商提供电池新产品正向开发工具。BDA的核心是形成一种随着温度、电流和老化程度等变化时能对其性能进行有效预测的模型,需要与大量产业数据结合才能实现。

钱木:储能的应用有不同方向,有发电侧的应用、用电侧的部署、工商业储能等,这些都比较火。我想问思格的张总,在户储领域,储能系统未来在技术发展上会有哪些特点?对于海外的户储,思格的发展方向及客户需求分别是什么?思格又采取了哪些对应措施?

张先淼: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一下户储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现在户储市场发展起来了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有几点,第一个是经济驱动,特别伴随欧洲能源价格上涨,家庭光伏发的电不会卖给电网了,它一定要存下来自己用;没装光伏的家庭也希望装上光伏再装上储能,减少家里的电费支出。我们算过光伏成本也就几毛钱,不同国家可能有点区别,然后加上储能的循环成本,现在储能电芯的寿命很长,电芯的成本也在下降,储能循环成本本身也就几毛钱,加起来最多一元钱左右,但电价可能还在三元钱,我说的都是人民币。所以这个投资是非常划算的,可能快的两三年就回本了。

第二个驱动因素是能源自由,很多欧洲人去年在能源危机、天然气断供的情况下有很强的能源危机感,甚至觉得冬天过不去了,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能源,在这种情况下装储能,有光伏有储能,至少基本能源供给不受电网、天然气影响。在美国也有同样的情况,连硅谷现在都经常停电,因为美国电网比较老旧,而且在几次大停电以后电网更加谨慎,极端天气下电网会马上主动停电。亚非拉一些不发达的地方,连基本供电都很难保证,所以不管在欧洲还是美国、非洲等地方,都遇到了能源安全的问题,能用光伏、储能做到用电独立、自由,这种感受是很好的,现在用光伏和储能供电,经济、环保,噪音还小。

另外,电动车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有电动车;很多家庭想快充,但家里的供电有限,典型的家庭可能装个7千瓦,最多11千瓦,能装到22千瓦就非常少了,传统的交流充电慢、体验差,也不支持V2G、V2H等应用。

上海思格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张先淼。

理解了市场的这几个主要发展情况,我们判断未来储能的一些演进变化:第一,综合成本要降低。前些年很多户储用的电芯都是用在通讯领域,用作备用电源,可能就两三千次循环,几年下来电池就不行了。所以未来储能电芯一定是往长寿命、低度电成本方向发展。

第二,储能系统未来一定是要能给客户真正的用电自由,不能只是降低电费,而是没电的时候还能支撑家里的供电。这些年户储大部分以并网为主,未来的趋势一定是并网离网融合,有电的时候主要目的是降低电费,没电的时候能支撑家里的用电。离网的技术和并网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并网离网切换时,之前市场上大部分厂家的产品还是要断电一两秒钟,导致家里的电脑等很多设备可能都要断电,甚至要人工去复位,这个感受很不好。

第三,未来家庭的储能、光伏、电动车、大型用电负荷,比如热泵、空调等,一定要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真正最优的用电成本和用电体验。

这三点我们判断是未来户储解决方案的几个关键演进方向,我们公司也会以这几点为核心,规划我们的竞争力。比如我们怎么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首先要把循环寿命做上去,当时我们做规划时首选280Ah电芯,循环寿命可以到12000次,比现在市场上传统储能厂家的电芯设计寿命长了三倍左右,对用户来说一定是大大降低了度电成本。280电芯在我们系统里的大部分场合用20年都没有问题,因为基本上一天一次循环,一年365次,10年才3000多次,用20年才7000多次,肯定没问题。第二,从用电自由角度,我们一定要提高用电体验,所以我们提出“掉电无感,用电无忧”。任何时候只要用我们的解决方案,停电了我们做到跟UPS(不间断电源)一样的性能,实现5ms的离并网切换,家里任何设备都不会中断。这里面我们做了很多技术创新。第三,从融合角度,我们做了光储充的融合,储能可以给电动车充电,电动车也可以给储能反向充电,给家里的负载充电,给电网反向输电,将来也可以参与到电网的调度,甚至调频调峰、辅助服务。另外,我们也做了很多技术融合,比如我们推五合一的解决方案,一方面为了提升终端用户的体验,更简洁、更美观,另一方面也更受安装商的欢迎,因为更容易安装了,安装成本也更低了。

钱木:接下来的问题是问为恒智能的王总的,工商业储能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政策,您觉得怎样才能让新能源和储能在工商领域更好落地,让业主接受这个新兴事物?

王莹:今年可以说是国内工商业储能元年,海内外工商业储能市场爆发。工商业储能市场是为恒的战略中最重要的一块市场。现在国内市场从驱动因素来看,企业第一个考虑的一定是经济性,现在国内有19个省份的峰谷价差超过7毛钱,超过7毛钱以后按照现在储能系统总投资成本已经比较具备经济性优势了,所以现在国内大范围内已经存在商业化的条件,整个储能系统的回收期在5-6年,我们现在工商业储能系统的寿命基本上在10年-12年,满足了企业经济性的需求。

第二,对于企业来说,储能系统不仅仅是节能产品,更多是对企业生产的保障。在夏季用电高峰,特殊情况下的限电场景,对于园区和企业来说,有一套光伏系统对企业生产的保障和企业的效用有更大的价值。

江苏为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监王莹。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工商业储能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去年为恒也做了很多特殊场景的工商业储能项目,比如海岛风光柴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项目,对于这样的海岛离网场景,海岛原来要靠柴油来发电,现在可以用风光发电搭配储能系统,柴发作为备用电源,形成风光柴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管理,同时在这些离网场景,我们也可以做到远程运维管理。我们现在也开发了很多备电场景,比如矿业备电,去年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煤矿井下应急备电的项目交付,现在主要还是以柴发备电为主,我们觉得未来储能在整个备电领域会有非常大的应用。所以从整个工商业市场来看,需求是多样化的。对我们来说,不仅要保证自己产品的安全性、系统效率经济性,还要能够解决企业综合的、多样化的储能需求。

钱木:最后请教徐总,从园区和临港新片区角度看,如何更好地促进新兴储能产业发展?

徐庭阳: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在临港园区里发现了许多新能源场景的投资商机。包括综合能源管理、工商业的储能、电动车充换电等业务。首先,储能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未来我们要从这个核心业务里抓取到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新增长级业务科技含量高。而临港片区的产业链完整,有足够的内在能力支撑。我们会加强和看重数字化平台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升数字化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我们在临港投资储能,原因在于临港工商业储能场景成熟,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成功。这样的“小而强、小而实、小而肥”储能场景表现得非常饱满,且增量市场巨大。容易形成示范项目标杆效应,并可以复制。

另外,发展新能源还需要依靠金融和资本的力量,做到规模化,可复制,把新能源的应用走进千家万户,让临港天更蓝、草更绿、居更美。

观众:钠离子电池存在技术壁垒,能量密度也比不上锂电池,跟锂电相比,目前来看钠电是否只能作为补充?

王红:今年可能是钠电的一个元年,有两款车要上钠离子电池,这是钠离子电池的一个节点。技术是中性的,车规级的动力电池的要求最高,如果一个乘用车能用,这个技术一定要是可行的,而且是要非常高的技术可行性才可以。从技术层面来讲,钠离子电池在技术层面上是没问题的,既然乘用车能用,它肯定不会太差,否则是上不了的。

第二个问题是经济性的问题。现在很多上市公司在布局做钠离子电池,真正想做的还是一些产业公司,包括初创公司,包括几个龙头公司,我们还有很深的交流合作。钠电技术目前还有一些短板,一个是经济性,第二个是产业成熟度还没有那么成熟,另外一个供应链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包括材料、电解液等,它的经济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碳酸锂最早从60万元一吨降到了十几万元一吨,现在又涨到30万元一吨,如果经济性没那么明显,钠电很难跟锂电池PK,特别是在早期。但是如果经济性起来了以后,产业链成熟了以后,我们能把成本做到绝对的便宜。什么叫绝对的便宜?如果我们能把成本真正做到理想情况,做到3毛到4毛钱一瓦时,钠电比我们目前磷酸铁锂的成本比较就低很多了。

目前钠离子电池核心产品都是在实验室,特别是头部公司没有公开。我们自己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得到它有一些核心优势,对下游的应用会有很大促进作用。这一块如果能做起来的话,可以实现互补关系,很多场景可能用钠离子电池更好。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北,冬天零摄氏度以下,如果没有主动热管理的应用场景,磷酸铁锂电池是用不了的。但零下20摄氏度,钠离子电池一点问题都没有,性能保持在90%以上,这是它天生自带的一个基因优势。做海外储能的,现在虽然大家都盯着欧美在做,但实际上我现在跟头部的几家储能公司在交流和战略合作,一些下沉市场与钠离子电池的应用特点非常默契,把经济性、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做到极致以后,磷酸铁锂不一定能跟钠离子电池PK。这两点都能结合起来了以后,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是相互兼容的。

您刚刚说的能量密度可能做不过锂电池,这个话不太对。锂电池有好多种,包括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高镍三元电池、固态电池,最主要的占市场份额50%以上的是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目前出货量最大的应该是宁德时代的280电池和比亚迪刀片电池,280电池能量密度会高一点,有180左右,刀片电池是160瓦时每公斤到170瓦时每公斤。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是160瓦时每公斤,如果它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技术进一步成熟过程中,它可能做到180甚至200瓦时每公斤。所以说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如锂离子电池这个表述本身是不准确的,要看跟谁比,这是技术问题。

另一个是经济问题,哪怕碳酸锂跌到10万元一吨,钠离子电池也比锂电池便宜,实际上它已经不是跟锂电池去竞争了,它有一个自己独立的板块,这一块肯定是要靠整个产业链去做到经济性,做好性能,这一块做好以后两三年之后我们再讨论这个问题,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关键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