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医美泛滥,需监管也需多样化审美|荔枝时评

来源:荔枝新闻

文/郁风

(作者郁风,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暑期悄悄逆袭”“开学惊艳所有人”,这样的医美广告正在学生群体中泛滥,高考毕业生和大学生更成为医美机构的重点获客对象。但据媒体调查和部分用户真实反馈,当前部分医美机构并不规范,很多年轻人对医美领域并不了解,只是单纯因为容貌焦虑和营销跟风去做医美项目,对医美手术的风险性并不清楚。而不少医美机构也会在宣传时有意无意淡化手术风险,如有医美机构称割双眼皮没什么风险,埋线双眼皮术后只是12小时内泛红;全切3~5天即可拆线。


【资料图】

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消费者做完该手术称:“恢复期大概一个月,手术后几乎睁不开眼,一周后才逐渐消肿。”更有人因注射玻尿酸不当差点毁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战国有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清代有和珅因容貌俊秀而获赏识,而今到了网红短视频时代,对容貌的追求更上一台阶。平心而论,容貌出众在某些领域会获得一定优势,而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传播又放大了这种现象。长相姣好,妆容精致的精修美照会获得更多点赞和关注,甚至能转化为流量和收入。反过来,一些网红在获得流量粉丝后,又会拿自己的“变美经历”现身说法,借此推广医美产品。在这种环境风气下,很多涉世不深、思维尚未成熟的学生就被医美机构捕获。

如果去的是正规整形医院,通常医生术前会评判需不需要做医美,如果是未成年人,则需要监护人陪同和家长签字。深圳某三甲医院整形医生认为,除非有明显外貌缺陷,否则都会将问诊者劝退。暑期他平均每天劝退3到4名未成年人。

但是,一些非正规医美机构不会看身份信息,甚至填写年龄资料时,还可以把未成年人改为成年人。一些未成年人瞒着父母整形,因而选择这些非正规机构,加大了手术风险。

一些非正规医美机构的医师甚至可能是几天速成培训出来的。有媒体调查发现,现在医疗美容速成班培训很常见,有的培训班甚至只有5天时间,而培训过程重点是教营销话术和培训技巧,并教学生如何开店,规避风险。这样的5天速成班能培养出怎样的医师?可想而知。

要想整治医美行业乱象,需要对医美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管审查,需要严格规范机构、人员、产品均“持证上岗”。有医美速成培训班称,开医美机构不需要行业认证证书,“现在不少美甲美睫店,包括纹绣店、生活美容店都在嫁接这些轻医美项目。店铺里不能体现出‘微整’项目,因为涉及微整就涉及医疗,需要医师资格证等和相关部门的备案。”

有关部门应该注意到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现象,严格打击限制此类无证医美行为。并非将“整容”“微整”换个名字,就能逃避监管和法律规范。今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国家卫健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对医疗美容行业实施严格的准入管理,严禁无资质机构和无资质人员提供医美服务。近日北京市卫健委会同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医疗美容服务合同(试行)》示范文本,要求医美机构不得制造“容貌焦虑”。多地也相继出台医美广告发布规范。

整治医美乱象,也离不开对广告营销的规范限制,平台更需要加强监管。一些女性用户居多的社交平台是医美机构重金投放的目标,那么,平台必须在逐利和规范间找到平衡,避免贩卖容貌焦虑。同时,在算法推荐上,平台也应该调整得更为多样化,不要让用户在一些信息茧房中钻牛角尖,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当然,也需要广大年轻人树立更健康、多样的审美价值观。一些人重金将自己整成“网红脸”,虽然漂亮但毫无特色,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比起千篇一律,参差多态方是美之本源。也许坚持自己本来的面貌,反而更有特色,更有自己的风采。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