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丽园 光明
“渔船回港咯!”
11月12日下午5点多,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村海边,渔船的马达声由远及近。
(相关资料图)
渔船一靠岸,56岁的渔民王雨章下船往岸上走,手里拎着一个沉甸甸的网兜。
“雨章叔,今天收获不错吧?”迎面有渔民向他打招呼。“你看,收获不小呢,这有一网兜‘渔获’,船上还有不少黄花鱼。”王雨章笑着回应,随后走向附近的海洋垃圾存放点,把网兜交给自己的儿子——寮青造浪小组负责人王继和。这一网兜海洋垃圾经称重后,将由环卫公司进行专业处理。
洁净海洋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垃圾不落海,打捞带回港”。如今,全村已有20多位渔民参与海上捞垃圾,还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加入护海行动。大家齐心护海,守护着海洋生态环境这份家底。
“受洋流影响,这个季节海里的垃圾变多了。”当天,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荣山寮办事处负责人肖倩向记者介绍,今年4月22日,他们来到村里宣传“垃圾不落海,打捞带回港”行动时,只有王雨章带头响应。
第二天王雨章出海便带回了一个网兜的海洋垃圾。随后,渔民王录兴和林秀珍也加入进来。很快,由王雨章等12位渔民组成的护海小队每次出海都带回海洋垃圾。
王雨章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参加这个行动的渔民更多了,靠海吃海,更要护海,我们渔民都知道这个道理。”
守护不只在海上。“现在村里活动多了,产生的生活垃圾有时也可能漂向大海,污染海洋,更应该重视。”在岸上,王雨章一有空就向村民“念念经”,讲护海的道理。
在不久前荣山寮村举办的“护海先锋”表彰大会上,王雨章获评“最佳生活艺术奖”,将废旧渔网改造成温暖灯饰的王录兴则获评“最佳惜物生活家”。
“海里垃圾少一点,渔获就多一点。”领奖台上,王录兴道出了护海的初衷。
守好家底
从“依海而生”到“向海而兴”
当天下午6点多,更多渔船归港。
王继和带着寮青造浪小组的年轻人快步迎上,从父辈手中接过一个个沉甸甸的网兜。
“00后”小组记录员蔡宁宁一边记录着特殊“渔获”,一边和渔民们聊天,“叔叔,我们发放的网兜可以反复使用……”琐碎的记录工作,在愉悦的交谈中变得有序又有趣。
有年轻人的加入,让“守护好这份家底”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定。
今年9月,王继和与村里的年轻人自发组建了有10多名成员的寮青造浪小组,续写护海新故事。
“我们想用年轻人的方式,和父辈一起守护大海,让家乡一直美下去。”王继和说。
独行快,众行远。在寮青造浪小组成员蔡梦凡的推动下,破损的渔网被渔民们改造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品。“让这些老渔网以新的方式延续生命,这才是完整的守护。”蔡梦凡说。
夕阳下,渔船陆续归来,很多游客赶过来挑选海鲜,沙滩上愈发热闹。
一边是游客开心挑选刚打捞上岸的渔获,一边是寮青造浪小组不停收集渔民带回的特殊“渔获”……这条人海和谐共生之路,正成为荣山寮村从“依海而生”到“向海而兴”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