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产登记在亲友名下风险多:为避限购借名买房 兄弟对簿公堂 时快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资料图片)

近年来,有人为规避限购政策,有人因贷款资质不足,将房产登记在亲友名下“借名买房”现象时有发生。然而,当房产增值、关系生变,一场围绕“房子到底是谁的”的法律拉锯战便悄然上演。近日,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调解了一起因借名买房引发的兄弟间的物权确认纠纷案件,也为此类行为敲响了警钟。

一场时间和情感的消耗战

借名买房后遭遇利益考验

案件中,哥哥甲某曾因无购房资格,与弟弟乙某及前弟媳丙某协商,借用二人名义购房,并明确约定房屋实际归甲某所有。后甲某具备资格要求过户时,因房屋增值且丙某已与乙某离婚,丙某以房产证登记名为由拒绝配合。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对簿公堂。

在审理借名买房纠纷时,法院的核心任务是穿透形式登记,探究房屋的真实权利归属。因此,即使房产证登记在他人名下,法官也会重点审查以下关键事实,以判断是否存在借名买房的真实合意——探究真实意图:双方最初是否有“借名”的明确约定?这可以通过书面协议、邮件、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来证明;追踪资金流向:购房的首付款、每月贷款由谁实际支付?清晰的银行流水是证明“谁是真正主人”的最有力证据之一;考察实际使用:房屋由谁实际居住?水电物业费等由谁缴纳?这些生活细节能辅助证明房屋的实际支配者。

在本案中,正是凭借完整的转账记录和事实居住情况,法院确认了甲某作为实际出资人的地位。在未央法院的调解下,哥哥甲某自愿支付6万元补偿,弟弟乙某与前弟媳丙某也同意配合办理过户手续,纠纷得以圆满化解。这意味着,法律在充分证据支持下,会努力让房屋的“名”回归其“实”,保护真实权利人的利益。然而,赢得官司的过程本身,已是一场时间和情感的消耗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