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暑期,各种交流、游学、寻根活动陆续登场,如何把这些传统的“例牌菜”做成“创意菜”“私房菜”,考验记者的功力,也考验记者的创意。
小牛本期专访中新社港台部记者李雪峰,听听他是如何在“例牌活动”中,找到“新闻彩蛋”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一行到访甘肃嘉峪关
灵活应对采访中的不可预见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7月16日在甘肃兰州启动。对于这类常规性采访,想要写出有新意、有看点的稿子难度不小。
同行的大多数记者将“关长”李森作为报道的首选对象,因为他是位网红,对各地古名非常熟悉,而且很善于跟游客互动。李雪峰也是如此。
但采访当天“关长”身体状态不是很好,接受记者采访只有很短的几分钟时间,除了解到一些台湾游客到访的情况及几个台湾地名旧称之外,并无更多收获。
面对突然发生的不可预见事件,李雪峰第一时间决定更换报道对象。
这时,一位台湾女记者进入了他的视线。
李雪峰表示,大多数采访都是“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结合,一方面,记者应事先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提前做好功课。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可预测的现场突发情况,要思考如何才能与稿件主题相结合。
善于观察才能掌握主动权
来自台湾的这位女记者为了增加趣味性,亲自体验了嘉峪关“出关”手续。李雪峰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事件,即刻将镜头和报道重点转向女记者,这才有了《台湾小姐姐“出关”记:去西域卖珍珠奶茶》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此文) 。
在此前的报道中,李雪峰也及时观察到了周围台湾记者的情绪变化,与他们进行了对话交流,并以台湾导报大陆新闻中心主任蔡淑娟为报道对象撰写了《两岸媒体人访甘肃张掖:望更多台湾同胞看到西北风光》。
唯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度的对话,才能找到不同于其他记者的切入口。 这些鲜活实在的题材都可“入馔”,成为“例牌菜”变身“创意菜”的养料。
两岸记者参访甘肃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结合当地特色营造“穿越感”
抓特色,抓不同,往往就会出好新闻。
李雪峰采写的《台湾小姐姐“出关”记:去西域卖珍珠奶茶》文章并不复杂,主要描述的是一位台湾女记者在甘肃嘉峪关体验古人办理出关手续的过程。
为什么这篇稿件能够取得不错的社会反响呢?秘诀在于营造穿越感:从台湾到西域,从古代到现代。
台湾和嘉峪关相隔较远,使得两地人民存在地理上的距离感,加之体验过程有种现代人进入古人世界的代入感,文章的“穿越感”便油然而生。
嘉峪关“关长”李森为游客签发“关照”
——来自台北的记者严珮瑜称自己要去西域卖台湾珍珠奶茶:我从台北来,要去关外卖台湾珍珠奶茶!
——“来者严珮瑜,艋镕人士,西出关塞开展贸易,准予出关!”“关长”脱口而出台北的旧称“艋镕”,并打趣说这是一门好生意。
整个过程一分多钟,虽然时间很短,但趣味十足。案几里边的“关长”光头络腮胡、身披甲胄,看上去威严粗犷,案几外边的小姐姐却满口“台湾腔”,穿着打扮现代。两相对比更显有趣。
同时,李雪峰在撰写标题时,把“台湾”“西域”“出关”“珍珠奶茶”等词汇连在一起,既体现出了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对话与联系,更突出了对台特色。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而抓住岁岁年年的不同、特别之处,就会赋予稿件新的生命。在常态中找到“非常态”,需要我们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我们的报道如仅停留在单独的点上,可谓“形单影只”“独木难支”。 但如由点带出面,报道也会相对厚重,特别是从点的变化,梳理出面的变化,梳理出古今、梳理出地域时空的变化,更有意义和价值。
作者:尹珮瑶
编辑:杨昊泽
责编: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