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热文:每天踢球三小时的非典型琴童,这位上海初二学生斩获小提琴国际大奖

来源:文汇

每天踢球三小时的非典型琴童,这位上海初二学生斩获小提琴国际大奖

在刚刚结束的意大利第30届安德烈·波斯塔契尼(Andrea Postacchini)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小提琴专业初二年级学生彭敦悦以出众的音乐表现力和对作品独到的演绎脱颖而出,斩获少年组B组第一名。同时,彭敦悦还斩获了全场不分组别的巴赫作品最佳演绎奖,15岁的彭敦悦是该赛事获得巴赫最佳演绎奖年龄最小的中国选手,30年来获该奖的中国选手分别为22岁(第26届)、28岁(第15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外,中国选手马盼兮(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获B组第二名,蒋译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获C组第三名(第一名空缺)。

安德烈·波斯塔契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权威赛事,多年来,不少乐坛新秀都曾经起步于此。本次比赛吸引了来自德国、英国、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二十八个国家的一百多名选手参加。

彭敦悦与传统意义上的琴童似乎很不一样,他性格活泼,热爱足球,赛前还每天保持着每天踢球三小时的习惯。他的班主任朱洁老师说,“彭敦悦是我见过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有很强的探究精神,喜欢刨根问底,博闻强记,涉猎广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思辨能力也很强,这可能对他的音乐表达也很有帮助。”

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的彭敦悦显得很有主见,从报名到签证遇到困难等事务,他全程自己处理。此外,他也是本届比赛颁奖音乐会上唯一演奏两个曲目的选手,他演奏了巴赫a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003之行板、快板和拉威尔的茨冈狂想曲。在C、D组第一名空缺的高标准评判规则下,初次参加国际赛事的他获得了来之不易的B组第一名和最佳巴赫演奏奖。

专家评议,从这次比赛的获奖情况来看,国际乐坛的评委越来越偏向音乐的自然表达以及对作品理解的结构性、逻辑性,这恐怕是彭敦悦获得评委青睐的原因。

对于自己夺冠的成绩,彭敦悦表示,曲目选择合理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保证演奏技巧以及音乐理解的呈现能够比较完整和全面,我向郑老师提出了曲目安排的想法,使我演奏的所有作品中包含了巴洛克时期以及浪漫主义,和比较晚期的浪漫主义这样一个比较大的时间跨度,这样子能够比较全面地体现我的演奏风格”。

在音乐指导教师郑青眼中,彭敦悦比较特别,从传统意义来说,他不是个“听话”的学生,他对音乐有他自己的审美观,对这样的学生需要老师更多的呵护和引导,希望今后他参加更多的艺术交流活动会促使他不断成长。

作者:张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