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红“卖崽青蛙”罚还是不罚?不该是二选一问题|荔枝融评

来源:荔枝新闻

【编前按】


(相关资料图)

“卖崽青蛙”治愈了城里人的精神内耗,重燃了都市的“烟火气”,但在可爱的“外表”下,也要秉持一颗守法的心。

文/孔德淇

(作者孔德淇,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身穿青蛙服,手里提着一群“小青蛙”,脖子上挂着收款二维码……最近,因其可爱、蠢萌的造型,沿街兜售青蛙气球的“卖崽青蛙”火遍网络。“不是生活所迫,谁会忍心‘卖儿卖女’”“卖崽青蛙”这些谐趣的玩梗,无不让网友产生共鸣,引来了众多市民的线下围观,但与此同时,也因违反城市管理规定,遭到了来自有关部门的执法驱赶。

路人与卖崽青蛙跺脚敬礼互动

日前,在上海街头,一只“卖崽青蛙”被城管拦截,还无奈当场褪去了“蛙皮”。相关视频在网上传播,这些“卖崽青蛙”的行为是否合法,当罚不当罚,引发大量讨论。

有鉴于此,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在《民生一网通》节目中回应,“卖崽青蛙”实际还是在兜售玩具。根据去年实施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21条规定,个人和单位禁止在公共场所设摊经营、兜售物品。类似行为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实际上对行人、对环境也是种干扰。

也许是因“卖崽”的玩梗,让人体会到生活不易,加上本身造型较为蠢萌,人们看到“卖崽青蛙”被城管处罚时,都会忍不住声援。但实际上,“卖崽青蛙”本质上依旧是流动摊位,其违反特定区域设摊经营的要求在先,倘若在人满为患的火车站、商圈等场所摆卖,还可能影响正常通行,增加安全风险,被依法整治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内。针对这种新业态的违法行为,此前其他地方也有过处罚案例,如在浙江杭州,一只“卖崽青蛙”被城管抓住,被要求“面壁思过”;在浙江宁波,一名男子骑着电动自行车穿着蛙人偶服出行被交警拦下,因未佩戴安全头盔被处以20元罚款……

值得留意的是,这些处理大多摒弃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管控,也不再是露头就打的洁癖式治理,而是采取警示教育和微罚款等柔性手段来解决,让“卖崽青蛙”主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违法律,并敦促他们改正错误。上述方式在规范中体现着包容,既能纠偏违法行为,又避免了对当事人造成过度的伤害和影响。

“卖崽青蛙”治愈了城里人的精神内耗,重燃了都市的“烟火气”,但在可爱的“外表”下,也要秉持一颗守法的心。虽然目前全国多地“地摊经济”正逐渐放开,允许街道办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但这种放开不应是无序放开,必须在合法合规、确保公共秩序不受干扰的范围内进行。

部分网友评论,支持柔性处理

城市治理考验善治分寸,必须精准施策、用心用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管理不善和法规限制,流动摊贩经常被视为城市管理的“累赘”,滋生了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等负面问题。因此,在恢复往日“烟火气”,给“卖崽青蛙”这类“小生意”腾出生存空间的同时,亟须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治理水平,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规范和引导新业态模式的合理有序发展,平衡好摊点流动和固定、人流高峰和平峰的关系,在追求民生效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

网红“卖崽青蛙”罚还是不罚,不该是二选一问题。不管是憨态可掬的“卖崽青蛙”,还是其他形态的摆摊生意,都是与民生相关的活动,都应在城市中被温柔相待。有关方面的当务之急,是在守住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的同时,下足绣花针功夫,向下延伸监管触角,向上提升管理质效,让城市自由开放、包容有序,为这场正在回归的“流动盛宴”提供底气,而不是从强化监管到政策松绑的转变中迷失方向。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