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伟
(作者梁伟,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资料图)
一场会议间隙,泵奶的闹钟响起,乳房胀痛难忍,但跑遍写字楼也找不到母婴室,无奈只好钻进卫生间,泵出乳汁后再倒掉……近期的热播剧《今生也是第一次》中,王子文饰演的职场女性路远方遇到的窘境,让“背奶妈妈”这一群体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背奶妈妈”,是指在产假结束返岗后,把专业的吸奶、储奶器具带到单位,利用工作间隙完成吸奶、冷藏、保存等一系列流程,下班后背回家给宝宝当第二天“口粮”的职场妈妈。
一个“背”字,就已经道出了职场妈妈的不易。每天通勤都要携带大包小包,身心疲累暂且不论,很多单位并没有配备母婴室,无奈只能到卫生间吸奶。更尴尬的是,需要消毒的工具无处安置。“我儿子总不能在厕所吃饭吧。”剧中吐槽一点都不矫情,现实中,很多背奶妈妈就是这样一边妥协,一边将孩子的“口粮”倒掉。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33.57%产假后返岗的职场女性选择成为“背奶妈妈”,85%的“背奶妈妈”在上班后6个月以内选择断奶,73.24%的“背奶妈妈”表示公司没有母婴室,她们采集母乳的地点主要在洗手间、私家车,甚至会议室等。但显然,这类场所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在母乳科学喂养渐成共识的当下,越来越多职场妈妈选择加入“背奶一族”,却在单位陷入“东躲西藏”的尴尬处境。
俗话说,“金水、银水,不如妈妈的奶水”。母婴室的建设和规范管理是守住母爱和女性尊严底线的重要一环。我国2012年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十条曾提到,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女职工的需要,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设施,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方面的困难。
客观而言,在“三孩”政策引导下,尽管不少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逐步建起母婴室,但数量仍无法满足队伍日渐庞大的“背奶妈妈”的需求。有专家对此建议,要推动母婴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同时探索保障哺乳期女职工权益的成本分担机制。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也提出,到2025年,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所有应配备母婴设施的用人单位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
因此,妥善解决“背奶妈妈”的需求,让其不再“东躲西藏”打“游击战”,需要群策群力,有的放矢,合力促成。首先,要以建章立制形式保驾护航。结合相关信息来看,北京、广州等地能在母婴设施配置方面走在前列,原因之一就是立法推动。2020年4月实施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备母婴室等便民设施。《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规定,六类公共场所应当建设母婴室,否则罚款。同时规定,政府应当设立母婴室和哺乳室建设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国家有关部门也需加强顶层设计,以进一步优化产休假制度或探索实行弹性工作制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制度支持和职工情感关怀,提供更多实际支持。
(北京丰台火车站的母婴室 图源:东方IC)
(重庆轨道交通十号线二期后堡站的母婴室 图源:东方IC)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更需要强化以人为本的责任意识,主动站在“背奶妈妈”的角度,对其实际需求多一些设身处地的考量。有的单位在面对办公面积小、员工少、实力弱等实际困难时,也不妨善于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尽最大可能保持母婴室的整洁卫生、保护好隐私,或规定特定区域供有需要的女员工使用,将关心关爱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落到实处,使职场妈妈“挤奶无忧”。
“背奶妈妈”之痛或影响部分适龄人口的生育意愿,稳妥安放“背奶妈妈”之爱是社会文明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缩影。期待各地、相关部门统筹联手,让“背奶妈妈”生育无忧、养育无忧,也进而使生育群体的生育意愿回归合理水平。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