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的这一天,
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城,
(资料图)
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一页!
85年后,我们不曾忘记,
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抗争。
我们仍感激,面对战争,
这群外国友人坚定地站在正义一边。
1937年至2022年,
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
让正义和大爱在世间延续。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泱波 摄
拉贝家族:德中友好故事一直在延续
面对逃离战火的机会,
他选择留下,
和各国友人一道,
拯救25万人的生命。
1937年12月,
在南京城沦陷之际,
绝大多数外国人逃离了南京。
面对可以预见的战乱,
德国人约翰·拉贝选择留下。
Quelle: Thomas Rabe, John Rabe Kommunikationszentrum e.V. Heidelberg/Deutschland
在《拉贝日记》中,
拉贝详细记录了,
自己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所见所闻,
成为控诉日军罪行最重要、
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泱波 摄
85年后,
约翰·拉贝的嫡孙托马斯·拉贝,
与我们一起,
再次回忆了他的祖父,
是如何面对这段生死抉择的。
“当时,祖父选择留在南京,
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他或许会死于日军的轰炸,
日常补给也非常困难,
与日军的交涉可能失败。
没有食物、没有干净的水。
他所供职的西门子公司建议他离开,
全家人都很担忧。”
图为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 富田 摄
“面对这一切,
为什么祖父没有离开?
因为他曾这样问自己:
‘如果我走了,
这些可怜的人们该如何是好?
你不能独自偷生。’”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我想正是因为这句话,
让他坚定地留在战火中的南京,
站在了正义和大爱的一边。”
Quelle: Thomas Rabe, John Rabe Kommunikationszentrum e.V. Heidelberg/Deutschland
约翰·拉贝不仅仅是留下来,
在南京沦陷前夕,
他联合数十位国际友人,
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
为中国民众提供了栖身避难之所。
约翰·拉贝在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
保护了600多人的生命安全。
这份患难真情,
也在拉贝家族与南京之间延续着……
为传承家族对和平的追求,
多年来,托马斯·拉贝在全球,
建立了六家约翰·拉贝国际交流中心,
其中三家位于德中两国。
在他看来,
能够推动德中两国,
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交流,
就是对祖父最好的纪念。
2019年,
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
在柏林国家歌剧院举行欧洲首演。
观剧后的托马斯·拉贝说:
“这部歌剧的上演,
对我的家族来说,
是极大的荣幸和鼓舞。
我代表拉贝家族所有成员,
对剧组表示感谢。”
图为托马斯·拉贝和海德堡市政府代表接受物资捐赠。 德国海德堡市供图
2020年4月初,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压下,
托马斯·拉贝向中国寻求帮助,
南京市政府得到消息后,
在医疗资源紧缺、
交通不便的情况下,
以最快的速度筹措到一批药品、
防护服、口罩等发往德国。
2022年,
托马斯·拉贝与身在南京拉贝故居的朋友,
在线上纪念约翰·拉贝诞辰140周年,
并期待着尽快与大家在线下相见。
松冈环:我每时每刻都惦记着大家
“松冈环很了不起,年年都来看我们,一年、二年容易,难的是坚持不懈。期待我们早日再见面。”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
“我一直都记得,松冈环告诉我,她找了我整整两年了。”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谢桂英;
“我的父亲总是说:‘松冈环是一个了不起的日本女性,她是用心在诉说历史的真相。’”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小女儿常小梅
松冈环,
追寻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日本“铭心会”会长,
一位退休的日本小学历史教师,
30余年来,
近百次往返于日本和中国南京之间,
被无数中国人挂念着。
2018年,日本友人松冈环女士将她记录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证言影像资料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泱波 摄
2020年7月,
松冈环每年坚持不断的南京之行,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被迫中断,
她在写给常志强老人的信中说,
“虽然现在还没法见到大家,
但我会在航班开通后第一时间,
飞来南京看您。
请保重身体。”
松冈环接受中新社记者视频专访。 申冉 摄
2022年12月12日,
松冈环借由中新社记者视频专访的机会,
给她挂念着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
发来了久违的慰问,
传达了她对和大家再次相见的期待。
“没能相见的3年间,我一直在日本国内继续着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活动。我每时每刻都记挂着大家。到了冬天就担心,你们会不会因为寒冷而感冒,会不会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天热的时候,就惦记着你们会不会中暑,是不是在开着空调的凉爽房间里,定时开窗通风,健康地生活着呢。就这样,一直惦念着大家。”
这份双向奔赴的深情厚谊,
自1988年就埋下了种子。
当时担任历史教师的松冈环,
发现日本教科书中,
甚少提及二战时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历史。
为了佐证南京大屠杀史实,
松冈环和她的伙伴们从1997年起,
在日本多地采访日本老兵,
留下了250个日本侵华士兵的口述。
2018年,日本友人松冈环女士将她记录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证言影像资料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泱波 摄
与此同时,
松冈环还数次到访南京,
不遗余力地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并用DV和录音机记录下口述历史材料。
30余年来,近百次的往返,
深入南京城的边边角角,
这位柔弱的日本女性,
真正获得了,
中国的大屠杀幸存者们的,
信任和尊敬。
松冈环为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奔走。松冈环供图
“我认为,我们面向日本民众传播历史史实的步伐绝不会停止。绝不停下脚步、永不忘记历史,为了身心饱受伤痛的幸存者们,一定要把正确的史实传递给日本民众,这是我们(铭心会)的决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我们的口号!”
宫内阳子:向死难者们致以衷心的哀悼
“对于我们的父辈、
祖父辈所犯下的暴行,
我们从遥远的日本神户,
谨向死难者们致以衷心的哀悼。”
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到访南京,
日本神户·南京心连心会代表宫内阳子,
通过视频表示。
2016年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71周年纪念日,日本神户·南京心连心会第20次访华团近40名成员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手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铭记牌,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致哀。 泱波 摄
宫内阳子曾在集会上发言:
“又一次站在我们的父辈、
祖辈们曾经犯下暴行的,
这块土地上,
缅怀那些被残酷剥夺了无辜生命的人们,
无尽的悼念使我们悲伤、默然。”
宫内阳子认为,
反战、和平应成为主流。
对历史无知者可能重犯同样的错误,
访华团就是要通过一次次的访问,
把在南京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带回日本,
为历史的传承而努力。
马吉家族:希望大家永远珍惜和平
1937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合影。右二为约翰·马吉,中为约翰·拉贝。
南京大屠杀期间,
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
留守南京,秘密拍下日军暴行。
这段动态影像,
成为反映南京大屠杀惨案,
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约翰·马吉祖孙在南京展开“跨时空对话” 告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杨颜慈 摄
今年国家公祭日前夕,
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
通过视频表示哀悼。
克里斯·马吉在南师大内拍摄。潘琳娜 摄
他说:“1937年,
许多留在南京的国际和平人士,
以人道主义精神,
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希望大家永远珍惜和平。”
布莱迪家族:南京已成为和平城市典范
理查德·布莱迪,外科医生,
1931年至1942年在南京工作,
曾在南京鼓楼医院参与救治难民。
“南京人民是美丽的国际大家庭的一部分,
南京已成为热爱和平的城市典范。”
理查德·布莱迪曾孙女梅根·布莱迪说。
图为梅根·布莱迪演唱歌曲《感同身受》。泱波 摄
2018年,
梅根·布莱迪参加国家公祭仪式后,
创作了歌曲《感同身受》,
并于2019年12月完成录制,
她希望通过这首歌、
通过音乐让世界各地的年轻一代,
都对这一段历史“感同身受”。
……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碑。 泱波 摄
12月13日这一天,
不同国籍的人们,
走到一起,
与正义和大爱同行。
无论距离多远,
我们都在此刻共同铭记历史。
人们在追忆苦难的同时,
也在为和平祈愿。
来自全球各地的声音,
都在呼唤着:
“历史,当永记心间;
和平,我们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