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市呈现出震荡整固格局,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行至2.90%附近。
分析人士指出,节后债市走强,基本面支撑相对较少,更多是银行出现交易盘投机和基金理财等拥挤短端的后果。往后看,2月至3月为两会时段,或是政策发力的主要窗口期,届时债券利率料依旧“易上难下”,投资仍需审慎至上。
【资料图】
担忧情绪升温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整体窄幅震荡,SKY_10Y微跌1BP至2.89%一线。
“从利率波动看,两会开幕前,债市情绪通常较为谨慎。2013至2022年,国开债的活跃券收益率与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有6年出现上行。”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指出,“不仅如此,‘两会行情’一般不会超过1周,后续大概率又会回归前期趋势。”
“春节后至今,债市走势相对偏强,于基本面来看是受到了市场前期对经济过于乐观的反向修复和数据真空期的作用,叠加资金面相对宽松,且国债期货市场修复和权益市场的‘跷跷板’影响也不容忽视,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前期利多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一位机构交易员向记者表示,“此前农商行持续性增加配置,于二级市场净买入包括利率债、信用债和金融债在内的诸多产品,但这并不符合银行长期的配置逻辑。个人认为,这是在信用利差相对较高的环境下,部分银行出现了追涨买入的情况。然而,这也可能意味着在后期季末MPA考核时,会出现止盈‘卖出潮’。”
此外,记者亦发现,在债市“长空”大环境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基金久期相对较低和理财拥挤短端也说明市场情绪依旧十分谨慎。
不乏利多因素
“目前基本面数据暂不支持10年期国债利率稳定站上3.02%一线。”中信建投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曾羽表示,“4月至6月阶段,是经济数据修复程度的主要考察期,彼时的数据表现将更多影响利率回升的技术高点,要么止步于2.92%至3.02%区间,要么进一步上探到3.02%至3.14%区间。”
当然,在基本面数据释放出更多的市场方向信号之前,投资者也不必过于悲观。毕竟,对于目前的债市来说,依旧不乏利好支撑。
举例而言,近期外资持债“由减转增”就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我们认为,同期人民币的强势以及未来的升值预期是促使外资重新流入的主导因素。与此同时,经济基本面修复预期改善带动市场情绪回暖,以及中美利差深度倒挂的形势有所缓和也是助推外资持债‘由减转增’的重要原因。”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坦言,“往后看,鉴于投资者已充分考虑到了国内经济的修复预期,叠加离岸市场情绪的边际转多,且2.9%左右的10年期国债利率已具备配置价值,因此2023年外资持债有望维持净流入状态。”
“2022年由于美债利率快速上行、美元走强、人民币走弱,叠加中、美国债利率出现大幅倒挂,致使外资对人民币债券的配置力度整体下行。”瑞银证券中国利率市场策略分析师夏愔愔指出,“展望2023年,预计随着中美利差倒挂修复,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强势会逆转,境外机构配置人民币债券的需求亦有望进一步提升。”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当前大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均表示,在全球利率下滑的大环境中,中国资产将更具有吸引力。
博弈仍需审慎
综上,展望后市,尽管受预期差、境外资本增持等因素影响,债市存在阶段性的小行情,可拉长时间维度分析,不论是基本面的疫后修复,还是股市有望继续走强,抑或是配置力量的减弱,尚有诸多因素将对债市情绪构成压制,只要经济复苏预期无法证伪,那么债市利率就仍有向上的动能。
由此,聚焦债市布局,当前各机构仍需关注以下三大潜在风险点。首先,是资金收敛的可能性。“资金利率低于政策利率,需要因素驱动,而隔夜利率回归到政策利率对应水平为大势所趋。”开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陈曦说。
其次,是房地产销售提前回暖的可能性。2022年6月,房地产市场一度超预期回暖,并导致股市上涨、债券收益率攀升。现在的背景与当时类似——即“疫情解封+经济上行+地产调控放松”。
再者,是股市上涨的可能性。股市若震荡上行,那么对债市构成的压力有限;如果股市快速上涨,则将对债市产生较大压力。
“我们认为,2023年债市收益率中枢将震荡向上,债市的机会更多来自超调。当收益率上行、市场对经济预期乐观时,可以寻找买入机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长端可能已经有追高风险。”陈曦判断,“短久期、高杠杆、高票息可能是2023全年的占优策略;价差交易、资本利得可以尝试,但本质上就是机构间的互相博弈,而不是趋势机会。”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