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利多钝化叠加春节前取现压力加剧,在资金趋紧的大背景下,近期债市调整延续,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行至2.92%一线。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近期公开市场操作显示出了央行对流动性的“呵护”态度,但鉴于其并未动用特殊的跨节安排,因此资金面依旧存在收紧的可能。对于投资者而言,考虑到信贷融资边际修复,“开门红”依然可期,且春节后债市存在调整风险,因此建议各机构谨慎对待“持仓过节”,可适度降低仓位,持币应对。
(资料图)
担忧情绪压制现券行情
近期,债市不改窄幅震荡格局。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具体来看,SKY_3M跳涨4BP至1.85%;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攀升4BP至2.42%;SKY_10Y上探2BP至2.92%。
“对债市而言,当前疫情发展已相对稳定,不构成显著利好;另一方面,12月金融数据总量偏弱,可数据落地后,日内长债利率不降反升,说明市场对于基本面钝化已经相对牢固。”一位机构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短期内,在节前资金压力和交易盘离场意愿的共同作用之下,债市仍将有所调整。”
来自华创证券的研究观点则指出,2023年的春节取现压力在1月份将体现得更为明显,按照历史规律估算,今年节前取现规模或在2万亿元附近,缺口相对较大。不仅如此,1月缴税截止至16日,正好与节前取现压力叠加,这也会部分放大流动性需求,对资金面构成压力。
另据记者了解,截至1月11日,当月已发行地方债1038亿元(含超长债718.33亿元),而1月已披露的待发行地方债规模达4519亿元(含超长债1280.9127亿元),这对市场的承接能力同样构成了挑战。
“尽管地方债或者说利率债供给不会单一影响资金面和长端利率,但是当多因素叠加时,市场就需要注意债市交易平衡的改变。”上述交易员表示,“2023年是稳增长十分明确和突出的年份,财政加力虽然会获得货币政策的配合,可这种支持对于债市有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交易重心没有改变的阶段。一旦交易重心发生变化,那么资金利率就容易出现收敛,长端利率也会逐步走高。”
审慎心态依旧占据主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多空交织的大背景下,当前对后市持审慎态度的机构占据主流。
“首先,当前高频指标显示北京等一线城市在经历过感染高峰后,经济活动修复明显,除非春运期间疫情超预期反弹,否则业界对节后经济复苏加快的预期将压制债市情绪。”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称,“其次,房地产市场虽仍在筑底,但稳地产政策加码不断,支撑了业界之于地产修复的预期。综合上述因素,我们预计春节前后长端利率仍将延续偏弱的窄幅震荡。”
“在财政加力配合产业政策支持的大环境中,随着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推进,各机构还是要合理估计1月财政和信贷‘开门红’的情况,并关注资金利率收敛的可能。”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称,“我们建议对债市秉持适度防御心态,浅尝辄止。”
“以收益率自身的运行规律而言,10年期国债经历了2022年11月中旬到2022年12月中旬的大幅调整后,2022年12月中旬至2023年1月中旬的修复行情或也从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到位了。”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说,节前随着资金情绪的收紧,以及房地产支持政策等陆续出台,交易盘离场意愿料有所增强,这意味着节前一周债市继续调整的概率偏高,各机构切忌掉以轻心。
机构投资布局分歧犹存
总之,在节后经济稳步复苏仍为大概率事件的背景下,债市短期调整压力不言而喻。
多位受访的机构交易员更表示,节后债市行情依旧可能受到以下多方面因素的袭扰和制约。
其一,是年初信贷融资的边际修复;其二,是政策执行呈前倾态势;其三,是疫后修复陆续体现。事实上,已有不少机构预判,春运出行及消费数据的修复存在超预期的可能。
综上,回到债市的投资布局层面,“基于节后债市依然存在调整风险的判断,我们还是建议谨慎对待‘持仓过节’,可适度降低仓位,持币应对。”周冠南直言,“如果所在机构于前期利差调整充分,安全边际足够,票息保护较高,那么我们建议关注短久期城投品种,挖掘确定性,以此应对后期可能存在的调整风险。”
不过,也有部分机构对后市表现释出了相对乐观的态度。
“只要支持降息的基本面逻辑仍在,且市场对降息抱有一定预期,则1月份不降息反而给多头提供了博弈2月份降息的波段交易机会,我们预计10年期国债的波动区间会落在2.75%至2.95%之间。”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表示,“降息预期的波段交易机会或继续演绎‘买预期、卖现实’,简而言之,就是在利率震荡的区间上沿买入、下沿卖出。”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