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点简讯:应对债市调整 银行理财加大存款配置

来源:中国经营网

在债市调整背景下,银行和理财公司仍在主推低波动理财产品。《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有理财产品加大对存款类资产的配置,如某股份行理财公司推出的一款理财产品,底层100%投资大行存款。


(相关资料图)

在推出低波动产品的同时,银行和理财公司还通过适时调低业绩基准、推出费率优惠的“组合拳”让利投资者。

银保监会发布消息提到,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提供丰富适当的金融产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奇霖指出,长期来看,理财子公司应差异化竞争,通过差异化的、有特色的产品设计及扎实的投资业绩吸引客户。

推动低波动理财产品

为应对债市调整对银行理财的影响,部分银行和理财公司推出了低波动理财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记者注意到,除了在产品估值方法上有所改变外,底层资产加大存款配置已成为应对措施之一。

近日,前述某股份行理财公司推出了一款底层资产100%投资大行存款的理财产品;另一家理财公司的一款理财产品间接投资现金及存款的比例也超过70%。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告诉记者,理财产品大量配置存款的情况不多见,虽然存款资产安全性及稳定性都很高,但是利率偏低,如果配置的存款比例过高,则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偏低。

刘银平进一步表示,今年以来,理财产品经历了几轮净值下跌潮,资本市场表现低迷,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对存款类产品的喜爱度有所上升,不过如果股市回暖、理财产品净值回升,理财公司对中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也会随之上升。在他看来,“理财存款化”是特殊时期理财公司的特殊操作,应该不会成为趋势。

RFP国际注册理财师学会讲师王诗文亦表示,为了驱散中小投资者的内心阴霾,银行中短期内加大安全资产的配置,以平缓市场带来的波动,让更多投资者能踏实购买,刺激前端销售。个人觉得,随着无风险市场利率的走低以及债券市场的波动,存款类资产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理财产品配置趋势。随着债市调整的结束,银行作为理财产品的研发端,还要继续优化资金配比,以增加同类产品的竞争力。

理财产品差异化+加强投资者教育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市场存续开放式产品的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仅为0.34%,同比减少3.60个百分点,较2021年1月则减少4.77个百分点。

刘银平坦言,债市波动导致大批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下跌,投资者的投诉情况、赎回情况随之增多,理财公司面临较大的客户投诉和产品赎回压力,理财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更加谨慎。银行及理财公司针对产品净值下跌、收益不理想已经给出了多种应对方案:一、发公告安抚投资者情绪,看好后市,建议投资者长期持有;二、阶段性降低产品费率,投资管理费率、销售服务费率下调,让利投资者;三、调整资产配置,降低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增加对存款、高信用等级债券的配置比例等;四、对部分封闭式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减缓产品净值波动。

分析人士认为,2022年经历了两次“破净潮”,一方面,理财产品差异化发展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投资者教育也要同步加强。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指出,过去银行理财规模考核的导向导致负债端成本高企,在债券收益率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加大了波动较大的转债、权益类资产配置或者短期限产品配置久期偏长的资产,都会使得产品净值波动变大。未来产品差异化创新以及服务才是银行理财的发展方向,一味地提高收益率来获取市场份额的方式可持续性较弱,同时在产品设计发行方面也可多参考投资端对未来市场走势的判断来制定,减少因资产价格短期大幅波动带来的影响。

“应加强投资者教育,销售过程中应严禁明示暗示预期收益率,强化风险提示和客户经理培训,杜绝‘唯规模论’的发展倾向。”李奇霖提到。

普益标准分析认为,虽然银行理财已经没有“预期收益”的概念,产品也不再保本,但投资者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变。不少投资者仍然将业绩基准等同于预期收益率,对于净值下跌甚至是产品亏损并未做好心理预期,这很有可能导致部分机构在市场行情较差的情况下,为防止投资者无法承受收益亏损而主动填补产品亏损,即实现“刚性兑付”,因此,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银行需要不断引导投资者对业绩基准的认识,帮助客户树立理财产品“自负盈亏”的观念。同时,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产品涨跌,在净值下跌时不要急于赎回,避免造成“踩踏”事件,要学会长期投资。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