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假洋奶,真质量
说到品渥食品,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对它家的德亚牛奶,应该或多或少有所耳闻,至少在超市看见过。在大型超市和卖场,德亚一般以进口牛奶的身份,摆放在进口食品区域。作为备受关注的“洋奶品牌”,德亚牛奶一度凭借21%的份额稳坐中国进口牛奶市场中第一的宝座。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这个被大众认为的洋品牌,实则不过是中国本土贸易企业的自有品牌,由德国工厂代工生产,再作为进口牛奶引入国内销售。1997年,销售出身的王牧在上海成立了魁春实业(品渥食品前身),专做海外食品贸易,将德国的牛奶、啤酒等产品,运到中国来销售。通过贸易完成原始积累后,品渥食品进一步升级至品牌代理,并逐步培育自有品牌。在此基础上,德亚牛奶于2012年诞生。在国产奶被质疑,进口奶深受追捧的年代,德亚牛奶一经问世便吃到了市场的红利。尤其在2014年前后,依托电商平台购物节促销红利,不少进口牛奶得以飞速增长,德亚也不例外。资料显示,2014年双十一当天,德亚牛奶以1146万的业绩在纯牛奶领域拔得头筹;2015年双十一,在联合天猫推出“一元购”秒杀进口牛奶活动赋能下,德亚牛奶当年在天猫上的整体销量相比前一年增长60%,共计售出25万箱牛奶。德亚牛奶就此一炮而红,但奶红是非多,爆火后的德亚很快便陷入争议的风口。2016年,央视一期名为《雾里看花的洋奶品牌》节目,曝光了德亚“假洋奶品牌”的事实真相。节目中,记者通过实地走访、致电留学生等形式发现,在中国号称德国进口的德亚牛奶,居然从不在德国销售,德亚的德国工厂好沃德官网,也没有德亚系列产品。图源:央视网
出道即巅峰洋奶优势不再
可惜尽管头顶光环,品渥食品也难逃“出道即巅峰”的宿命。2021年,在收入增长9.84%的情况下,公司归母净利润大降29.72%;2022年更是惨不忍睹,不仅营收、利润双双下滑,就连最能反映公司核心经营状况的扣非净利润,也是惨降99.53%,仅35.45万元。图源:品渥食品2022年财报截图
德亚发力品渥谋变
当然,不能全然将企业的失误归结为行业的落寞,回到品渥食品自身,其亦有不少问题。直接反映在公司运营层面,即过度依赖德亚牛奶这一大单品造成的业绩压力。虽然近几年品渥食品也陆续推出了儿童奶酪棒,芝士片等奶酪产品,但从实际营收来看,德亚牛奶始终占据营收主力。2017-2022年,德亚品牌乳品销售收入占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05%、62.80%、70.15%、72.89%、77.69%、78.15%,呈逐年递增增长态势。如果硬要强说道理,这种大单品逻辑也没有问题,比如“水中茅台”农夫山泉,包装饮用水也始终占据着收入大头,贡献了54.9%的收入,但这依旧不妨碍其成为包装水龙头。
品渥食品欠缺的,是未能将农夫山泉“大自然的搬运工”式营销如法炮制到德亚牛奶上的能力。
虽然当年央视曝光给德亚打响了知名度,但由于公司自身并未集中资源进行品牌开发和推广,且品牌效应意识不强,导致德亚到今天还是只有少数人知道的“小众品牌”,影响范围十分有限。
幸运的是,德亚对此似乎有所意识。在最新的招股书中,已经能明显看到品牌推广内容,比如在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以直通车、钻石展位、 品销宝等形式进行广告投放推广,同时在微信端、抖音端与各个KOL、KOC进行合作,来实现内容种草。
再比如,德亚还利用电梯广告、社交媒体开展立体化传播方式。2022年CNY期间,德亚在长沙、武汉、南京、苏州四地通过分众传媒电梯广告的高频投放,迅速在当地建立了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在时下热兴的联名、代言人宣传上,德亚也一点不含糊。不仅花费3000万元签约王源成为其首位全球品牌代言人,还通过和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合作,在电影中多个画面实现产品露出植入,打响了一波知名度。
不过从短期来看,这些品牌推广活动并没有过多提升德亚的知名度和销量,只是将品渥食品的问题赤裸裸曝光在财报业绩上。
参考资料:《年赚35万,王源也拉不动品渥食品》《假洋奶“德亚”,怎么就成了国货之光?》《价格优势不再,进口牛奶中国市场日子不好过》《去年进口乳制品“量降价升”,品渥食品的牛奶卖不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