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在线上备受追捧的品牌,走到线下却不温不火,大多都卖得不好。
很多新消费品牌,看似销量很高,但实际购买的消费人群在中国庞大的消费者基数中,占比很低。这也意味着,即便这些品牌走到线下,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还是不认识。
当然,品牌的认知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在于线上线下的底层逻辑不同。新消费品牌想要走到线下,要先清晰线下的经营逻辑。
(资料图)
理清线下消费者的决策路径
大家可以先回想一下线上购物的情景,一般可以分为两种,需求驱动和内容驱动。
先看需求驱动,典型的代表平台是传统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
消费者在购物前,底层的需求其实已经明确。比如买矿泉水,你在电商平台的搜索栏搜索“矿泉水”三个字,平台会快速筛选出相关类目的产品,然后通过选择、比价等一系列行为下单。
消费者选择哪款产品,除了有明确的品牌需求之外,其实更加依赖于算法的推荐。在符合心理预期的价格下,平台的优先推荐,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再看内容驱动,典型的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
消费者的购买通常是没有目的性的,可能是通过某场直播,某一个视频,或者是某篇日记种草,激发了消费者的兴趣,从而产生购买行为。
举一个前段时间在抖音购物的例子。在刷视频时,抖音给我推荐一个东方甄选的短视频片段,感觉视频内容很有意思,于是很自然地点进了直播间。恰好董宇辉在卖一款大米,在“文艺气息”的渲染下,还是买了一袋不太需要的米。
这个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内容的输出,能吸引用户购买;一个是平台的内容分发,能触达到用户。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无论是需求驱动,还是内容驱动,从底层上来说都是依附于平台。本质上,平台的算法和规则,决定了流量的归属,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而线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则完全不同。
快消品有一点区别于其他行业,快消品是极其高频的,消费者几乎每天都有可能与其接触。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是在手机屏幕上,而是在一个真实存在的场景下,这就要求消费者在购买时必须要有更好的场景体验,
首先要明白快消品的购买场景,商家如何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
快消品有一个消费特点,是随机性消费。特别是“on the go”(在路上)的生意,有非常大的随机性。
描述一个消费场景:夏天天气非常热,你走在路上口渴,想买一瓶水。进店之前,其实你基本已经形成一个产品需求的画像。
在这个场景下,决定你购买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品类,饮用水or饮料;二规格,小瓶or大瓶;三是否冰冻;四是品牌。
你会发现,在该场景下,“是否冰冻”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决定性影响。比如,门店有农夫山泉和另一款价格带和规格相差不大的饮用水,农夫山泉没放到冰柜,另一款在冰柜里,消费者大概率会选择冰柜的。
线下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是场景,在特定的场景之下,谁能解决消费者的问题,谁就能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线上线下消费者决策路径的差别,决定了市场运作方式的差异。在线上,品牌的核心是要抓平台的流量,做好内容供给;在线下,品牌的核心是场景打造,解决真实场景下的需求。
抓准线下销售管理的过程
线上的品牌运作是轻资产运作,建立一个线上运营团队,日常做好活动的规划和维护,然后做好内容的供给,管理的复杂度相对来说低一点。
但线下的市场运作,从厂家到经销商到门店,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传统的快消巨头,基本都是重资产、劳动力密集型的运作模式,如可口可乐、康师傅、农夫山泉等。
我们可以把厂家线下的销售情况用一个公式粗略表达:销售收入=已开发客户数(门店)x客单价x订货频次。
中国市场高度碎片化分布着近600万家传统小店,数量庞大的客户,厂家要完全覆盖这些客户群体,就需要一支强大的业务团队。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快消巨头企业,都有数以万计的业务员在服务小店。
这么庞大的业务团队,管理起来是极其复杂的。如何设计好管理制度、薪酬制度,去激活业务员的活力,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去提高团队的执行力等等,都是线下运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事情,这些不是光靠品牌力就能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线下优质货架位置的稀缺性,决定了商品分销的难度很大。
过去商品是供不应求,品牌数量少,小店没有选择余地,但现在商品极大的丰富了。一家普通便利店里光饮料的sku都有三四百个,门店少进一两个,对销售几乎没有影响,并不会因为品牌知名度高,名气大,就一定要卖。
门店的陈列货架是有限的,基本上每个品类里面选择1~2个品牌就足够,比如功能性饮料选红牛或者东鹏,汽水百事可乐或者可口可乐。
这就意味着主动权其实是在门店,如何让门店选择采购你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业务员去推销,说服门店卖你的货。
在推销的过程中,又会产生诸多环节,比如促销怎么做、陈列怎么摆、套餐怎么设计、是否投冰柜、货架、店招等等,而且很容易产生各种纠纷。
比如,和门店谈好陈列位置,每月付800元陈列费,协议签订之后业务员离职,而且把费用带走了,钱没到客户手上,原来的协议客户就会变成冤家对头。
对品牌来说,如果没有非常良好的机制和优秀的运营团队,这种闭环管理很容易将好事变坏事。整个销售过程的复杂性,没有线下的操盘经验,是很难把握的。
找到线下门店运营的逻辑
线下的商品动销的载体是门店。对于品牌来说,做线下不是光靠知名度,更离不开线下门店的运营。在线下,门店就是品牌传播的最好方式,消费者只有看到、摸到、用到,才会产生购买欲望。
先来看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太阳神口服液,十多年前凭借央视广告,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知名度。广告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但是线下的门店运作没有跟上,消费者知道产品但是买不到,最后还是逐渐在市场上消失了。
第二个案例:脑白金,同样是保健品,同样是用洗脑式的广告营销,短时间内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但脑白金在做营销的同时,还组建了大量地面部队,在门店大面积铺货,几乎所有超市的保健品区域,脑白金都是第一陈列位置,销量迅速引爆。
线下商品能产生动销的前提,是商品出现在门店。营销的作用只是让消费者知道产品,但消费者如果在线下门店看不到产品,无法形成品牌认知,热度一过,就会被消费者遗忘。
在线下市场,其实有很多品牌基本没有做广告营销,但是依靠强大的地面部队,不断在门店铺货,也卖得不错。
举个例子可口可乐的纯悦纯净水,在上市初,基本没有在媒体上投放广告,甚至大多数消费者都不知道这款产品是可口可乐出品的。
在没有广告投入的情况下,纯悦在广东市场做了大量的门店落地执行活动,比如门店的冰柜陈列和割箱陈列。
在广东炎热的天气下,绝大多数饮料品牌是没有做割箱陈列,但为什么纯悦要做?
第一,市场有一定需求,有部分消费者是不喝冰水的。比如老人、女孩和小朋友等。
第二,建立消费者认知,为持续的销量打基础。割箱陈列的核心目的是消费者进店能看到产品。在每个门店都看到相同的割箱陈列,反复地视觉冲击,消费者心中就会形成品牌认知。
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媒体上投放的广告,是没有真正接触到消费者的。品牌的强认知是产品能够到消费者手中,通过产品的使用体验,让消费者主动复购、传播。
而门店作为商品的载体,是品牌与用户零距离接触、品牌力与消费力驱动的重要场所。
对于品牌商来说,可能无法直接覆盖到门店,需要借助经销商去做覆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门店,指导和监督经销商做好门店运营。
写到最后:
很多线上的“大品牌”,在线上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进入线下渠道不是一件难事。但走入线下之后,如何走上货架,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才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有一点还是要强调,走入线下时,必须要有敬畏之心。线下不是短期的生意,而是长期主义的市场,想赚快钱的,只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