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题:奋进中国的关键一招——迎接全国两会系列述评之二
新华社记者 胡浩、施雨岑、王思北、白瀛
改革,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此刻,行进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节点——
经过三年的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定,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
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民意、民心、民智将进一步汇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添源源不竭的改革动力。
关键一招指引前进方向——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丁酉鸡年大年初一,江西南昌市新建区河林村村头的太子庙热闹非凡。200多位村民聚拢一圈,七嘴八舌说着致富新点子。
缺地少路,让这个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穷了一辈又一辈”。
曾经,3米多宽的村路是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公交车、收割机、运输车辆开不进来,粮食的运输成本降不下去,一袋140斤的稻谷要比别的地方少赚十几元钱。
去年,得益于对口扶贫政策,河林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产业培育、学校建设等进行了全方位规划,新建的一条近5公里长的柏油路成为村民的致富路。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打赢扶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攻坚克难、迎难而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的承诺书,立下的军令状。
2016年全面推开的营改增试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
政府过紧日子,企业过好日子。2016年5月至11月,新增4大行业1069万户纳税人成功完成税制转换,累计减税1105亿元,营改增全年预计整体减税超过5000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劲牌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少勋深有感触:“改革给企业释放了红利、增添了活力,也给经济增加了动能、提升了质量。”
回眸2016,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道路更加清晰,各领域各方面改革风生水起,不断向纵深推进——
经济制度改革亮点频出、引人关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得到确立,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获得时代创新;“有恒产者有恒心”被写进中央文件,强化了产权保护的法治化路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明确划分,现代财政制度轮廓初现。
政治制度改革固本谋远、步履坚实: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审议通过,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有了顶层设计;群团改革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群团组织着力告别“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全面从严治党层层推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结合持续发力。
回眸2016,全面深化改革立柱架梁、积极推进,呈现出稳中求进、渐次推开的良好态势——
从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从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到教育医疗养老利民惠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实现4次中央全会部署的616项重点改革任务统筹谋划、前后接续、梯次推进。97个重点改革任务得以完成,各方面共出台419个改革方案,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回眸2016,向纵深不断推进的改革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也让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
儿童医疗资源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家庭医生走入寻常百姓家;农村教育短板正在补齐,农村薄弱、小规模学校正在得到全面改造;教育均衡布局逐渐发力,更多的孩子实现“就近入学”;身份证异地受理工作进展顺利,百姓不必为办证再受来回奔波之苦。
改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伟大实践;全面深化改革,正在使中华民族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关键一招凝聚强大力量——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
两会前,全国人大代表马永胜和唐玲玲常“泡”在法院,他们要为带到会上的建议做进一步调研,助力正在破冰前行的司法体制改革。
改革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每一道算法,都需要集众智;每一次突破,都需要聚众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是求解这道方程式、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制度保障。
——凡属重大改革须于法有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必须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改革护航。
去年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对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从法律上破解了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不清、财产归属不明、支持措施难以落实等瓶颈问题。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的通过,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的例证。
以授权决定形式支持相关改革试点工作;把改革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法律上固定下来,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支持;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等改革任务……改革的宏伟蓝图正落实为一项项实际行动。
——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最集中的问题,就是改革的指向。坚持以监督推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督,才更有利于把改革部署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制度安排。
2016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主任毕井泉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研究处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的情况。
“全国人大食品安全法执法监督检查后,湖北、青海、云南、天津等11个省份出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其他省份正在抓紧推进。”毕井泉说,下一步将重拳整治食品生产经营突出问题,并严肃责任追究。
——一切改革的实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先协商后决策、先民主后实施,改革决策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凝聚各方智慧、团结各方力量,改革的难题更能寻得良策。
青山绿水的“被子”和百姓致富的“票子”孰轻孰重?全国政协“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畅所欲言。
这样围绕某一个改革主题而展开的“头脑风暴”大致每两周便会举行一次。截至目前,从2013年10月22日起,全国政协共举办了62次双周协商座谈会,选题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有了坚强的制度保障,有了人民的支持拥护,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迎难而上、破浪前行。
关键一招鼓舞必胜信心——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
“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在2017年中央深改组的首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党政负责人发出动员令。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抓好落实。
——只有牵住“牛鼻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才能使改革旗帜更加闪亮。
综观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不约而同地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首要工作,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为各地施政的一个重点。
从攻坚之年到深化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触及的深层次问题更多,改革难度也更大。中央政治局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集体学习,明确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和需求四大关系,为各地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迎难而上,解决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来自山东的全国人大代表陈雪萍曾在建筑工地做油漆粉刷工作十多年。她的愿望朴素而温暖:“希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像城里人一样缴纳社会保险,等老了也领养老金;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里就近受教育,让留守儿童再少一些。”
社会公平有待提高,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看病难、看病贵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
面对“问题清单”,就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化解风险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政策不断出台,“落实”成为关键词。改革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让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应有之义。
分级诊疗,是医改的关键举措。2017年,我国将在85%以上的地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试点。为落实这一政策,多地已出台具体举措。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何维建议:建立问责机制,切实保证医改措施落实到位,加大中央政府对各部门和地方医改措施落实的监督力度,将医改成效作为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每一次全国两会,都要发出改革的动员令。
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舞台上,亿万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必将坚定信心和勇气,凝聚共识和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奋进中国的亮丽答卷——迎接全国两会系列述评之一